行业动态

当前位置:深圳风景园林网 > 信息公开 > 行业动态

市域生态文化的时代构想与积极实践

标签:  时间:2013-04-09 点击:2085 来源:中国环境报
 城市是一定历史阶段发展的文明成果,这种文明的意义便是给人类群体性生活带来经济与便捷。然而,人类也在城市化过程中,使城市及其辐射的广大区域的生态环境遭受巨大破坏。现代城市及其市域建设过程应是生态伦理的践行过程,应利用现代科学技术使市域生态得以更好回归,建成一种城市中的田园、田园中的城市的田园式市域。

  市域发展的生态破坏及其回归

  城市及其市域建设与发展的目的是宜居。城市本是不存在的,之所以会逐步形成与发展,是人类宜居价值目的追求的结果。人类的力量在于群体的生存。正因为这种群体性的必要,使人类从群居、聚居走向城市的生活。

  这种城市化的大规模生活使人类能够更好地协作、创造和共享人类的文明成果,并在共享人类文明成果的过程中加快创造文化的发展,进一步在协作与分享中展现城市良性的循环发展过程,展现人类群体性的力量。而这种力量的展现与结果共享的价值取向在于人类的宜居追求。

  在城市的生活中,人类共享了道路、建筑、社会教育、公共管理与服务。这些共享与服务不同于农村之处就在于规模化的单位经济。单位经济的结果是城市整体生产生活的成本节约,节约的结果就是城市及其市域的便捷与宜居。

  城市化过程的市域生态破坏。城市的发展过程也就是城市化的过程,城市化的过程也就是自然资源消耗的过程。在城市建设过程中,人们摧毁了原有的森林、草地、田野,并在自然荒野中建设高楼、道路,在这一过程中消耗大量的原材料。而且,由于经济的关联性,城市与城市群把自然资源消耗之手伸向其他区域,使可再生资源与不可再生资源跟不上城市建设的步伐。

  而问题的关键是,在城市化的过程中,这种生态环境的破坏往往是不自觉的渐进过程。在城市发展的很长一段历史时期,人们对不是很显现的生态破坏是无意识的,而对城市的便捷生产与生活却在与农村的比较中感受颇深。在近代工业背景下,城市的工业化与粗放式发展造成了巨大的生态破坏时,人们才顿感城市化过程、市域建设过程中生态破坏的可怕,以及维护与优化生态环境的迫切性、必要性与艰巨性。

  市域生态的时代回归。走进21世纪,人类越来越意识到要使城市文明朝着人类价值方向继续发展,就必须使城市生态有时代的回归。这种城市生态的回归基础或者根据是人类的文化力量。

  而城市生态着重从3方面展开。一是在城市发展过程中,尽责于山水、气候、山势、生物的生态保持,以有利于人类生存,并一以贯之地以有利于城市宜居为生态维护的准则;二是着重于城市生态系统的恢复,城市生态中一些破坏,如森林、草地、河滩的破坏,是不可修复的,既然历史给人们造成了生态破坏,也给人类许多成就,也就要以成就为手段弥补这些生态破坏;三是人为生态再造,在现代高科技的情形之下,人类完全有可能创造生态系统的新奇迹。

  市域生态文化的时代构思

  市域生态的根本问题是人的问题,是人的价值观念、思维方式与实践路径。假若没有人的价值观念的时代变革,没有以人为本的时代觉悟,也就不会提出人居环境与生态命题,更不会提出市域生态的建设概念,也就没有实践中的发展方式转变,低碳经济的推崇。故此,城市及其市域的生态回归,首要的是生态文化的时代构思。

  确立应有的市域生态价值观。市域生态伦理或者说价值观,就是基于市域发展对物质的过度浪费,基于人类城市化过程中的过度自我中心化,面对城市化过程自然资源的浪费与消耗,引导市域发展中的生态恢复建设,尽量减少不必要的资源浪费,把人类的文明成就返哺自然,创造田园式的城市新生活与新发展,自觉地形成对自然的敬畏心理。

  转变生存方式,提高幸福指数。在市域的社会生活中,幸福指数的追求目标不同,既体现了价值观念的不同,更指引、转变着生存方式,而生存方式是文化的显现,其时代的转变直接影响着市域生态伦理的状况。

  在工业文明高度发达的今天,应讲求生活质量与文化生存相提并论,不再推行无限制大规模的物质生产扩张,引导社会追求过度的巨大的物质消耗,及其相关联的森林、矿物等不可再生资源耗费进而造成生态的失衡。
实践消费转型,以环境友好型生产推动市域生态优良化。市域社会要正常存在,肯定要有正常循环的物资消费,主要分为生产性消费与生活性消费。消费结构的转型,就是在其结构上,增加社会性、精神性消费的比重,减少物耗的比重,减少自然的物取,促使市域社会生产向环境友好型方向转变。

  而市域消费的转型与单纯城市消费转型的不同处是,单纯城市消费把高耗生产转移到农村或其他地区,这实际上只是消耗的空间转移,并没有减少生产的物耗。而市域消费则是把中心城市及其附属农村进行整体的思量与把握,主要依靠科技的进步、生活消费理性化与城市服务业的提升来实现市域社会的低碳化与环境友好。

  前瞻地创新地实践生态文化

  生态文化作为正在崛起的新兴文化,是倡导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观念体系,是人们根据生态关系的需要和可能,最优化地解决人与自然关系问题所反映出来的思想、观念、意识的总和。它包括人类为解决面临的种种生态问题、环境问题,为更好地适应环境、改造环境、保持生态平衡,与自然和谐相处,求得人类更好生存与发展所采取的种种手段以及保证这些手段顺利实施的战略、制度。

  生态文化影响市域生活的方式与生态建设,市域文化更应在实践中,高远地、创造性地造就市域生态的良性发展。

  市域生态文化在顺应发展大势中统筹地实践。市域包括对应的中心城市,还包括环中心城市的广大区间。就世界城市发展的大势来看,城市将是一个广义的概念,也就是中心城市将向周边延伸与辐射。就一定的市域来说,将很难分清城市与农村的明确界限。就此,前瞻地看待城市的生态系统,城市的生态应是符合系统论的生态,当建设与维护城市生态时,就应系统地看待城外广大地区的山势、水形等自然的系统问题,当在规划城市发展前景时,就应统筹市域各产业、各区间的生态问题。

  市域生态应在凸显山水中实践。水是一切生命的源泉,更是人类生命之源,市域的水源供给与水质好坏,将是市域生态维护与建设的前提。市域的生态建设首先要考虑水系的宜居。而山是人类活动的依托与载体,没有山的城市与市域将是平淡无奇的。因此,市域的生态构建与和谐,要审度山形地势,因地理的形势来构建和谐的生态多样性。

  市域的未来远景将是城市与农村的对接。在这对接的过程中,会像美国一些市域那样展现一种田园中的城市、城市中的田园的生态风貌。

  (作者:中共福建省泉州市委党校)
关于我们 -网站会员 -广告服务 -服务声明 -办事指南 -在线咨询 -网站管理
-欢迎您,您是第1017328位访问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