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说,看一座城市的建筑,就知道这座城市的居民在文化上追求什么。如果一座城市的建筑没有文化的成分在里面,那么就可能被人称为建筑垃圾。然而,中国改革开放30多年的快速城市化进程中,楼群林立,遍地开花,普遍存在同质化的问题。到了一些城市,都感觉似曾相识。国内城市之间,国内和国外城市之间,都不例外。
在突破文化同质化的探索中,国内一些城市(尤其是地标性建筑)已经凸显出标新立异的思路。不料,这又招致网友的不断调侃和戏谑。
从北京那座央视新址建筑的“大裤衩”,到苏州金鸡湖边建造东方之门的“秋裤门”,这种话题就没有间断过。2013年春节前后,杭州的杭州奥体博览城设计效果图一面世,就有网友调侃:“北京造了‘大裤衩’楼,苏州马上盖了‘大秋裤’楼……谁有种再惊骇世俗试试……杭州答应了,(有了‘比基尼’大楼)还是蕾丝的喔!”
与此同时,浙江湖州太湖边建造的7星级酒店——“世界第九湾”的标志性建筑,形似立起来的马桶圈(盖);上海尚嘉中心乳白色的外墙从侧面看酷似一只巨大的“靴子”而被称为“靴子楼”。这些建筑因其雷人而再度走红网络。
诸如此类的建筑,我只去过一处——苏州东方之门,并拍过几张照片。走得太近,就没有了视觉效果。东方之门位于苏州市工业园区中央商务区轴线的东端,整幢楼是双子塔结构,分北楼、南楼两部分,总高度达到300米,在层高238米处将两部分连接起来,构成一扇门的形状。跨度68米的东方之门,为世界最大的门形建筑,也是目前中国单体建筑面积最大的超高层建筑,因此被称为“世界第一门”。建筑业界内部对东方之门的评价颇高,建筑师相信自己的作品能一鸣惊人,可在这过程中,普通人的审美观念被忽略了。笔者与当地文化部门一位学者型官员座谈时,提到这个建筑。他说:“苏州的东方之门,是一座地标性的建筑。它不乏特色,在同质化的楼层景观中,算是独树一帜。只不过,许多网友似乎并不认同。将它比做‘低腰秋裤’,已经暗含了贬义。缘何会有这种差别?因为专业视角和大众眼光发生了偏差!”
“属于一座城市的地标性建筑,远离了这座城市所向往的精神气质,游离于生活在城市时空中的公众文化心理,那无疑是城市公共建筑在美学和文化上的败笔。”这句话,可谓一语中的。这些不被认同的建筑,凸显了一些建筑设计者在审美方面的落后与盲从,也说明了一些城市管理者在城市文化上的迷失。
迷失,就意味着找不到自己的文化特质,找不到自身的价值取向和文化追求。建筑没有灵魂,唯有躯壳,只是僵死的建筑;城市,缺少了文化追求,就意味着没有了生命和活力。很多地方、很多建筑仍然在走歧途。
现象之一:盲目追求高大宏伟。全世界20幢最高建筑,其中11幢在亚洲,而11幢中就有9幢在中国。据说,到2016年,全国不少二三线城市都将出现超高层建筑,某地甚至还有两个月建成一幢比迪拜哈利法塔还高10米的大楼的计划。这些过分高大的建筑,在其所处的环境中显得突兀而缺乏美感,但它们却很可能满足了某些人对政绩和荣耀的追求。在有些人的眼里,建筑早已被异化了——高度比功能重要,名气比造价重要,形式比内容重要。
现象之二:盲目克隆外地和外国的。一些城市,盲目克隆国外建筑,把美国的国会大厦、法国的凯旋门、澳大利亚的悉尼歌剧院等搬进自己的城市。这样的山寨建筑,实际上就是粗陋的仿制品,原建筑的风格和美感荡然无存。连上海一所大学的新校区,也表现得特别“没文化”——行政楼是法国式的,学生活动中心“拼贴”了意大利两幢风格完全不同的建筑……整个校园的建筑风格似乎是一个脱离了现实文化环境的“洋杂烩”。
现象之三:自称使用中国元素,更像一种异化的民族印象。北京的一家酒店,整幢楼就是“福禄寿”三星造型,把民间对金钱、权势的迷恋表现得淋漓尽致。沈阳的一座大厦,显示了设计者对“孔方兄”的尊崇和热爱。从建筑美学的角度来讲,这些建筑只是一些简陋的相似性的联想,有的甚至连联想都没有。何谈传统?何来文化?
中国科学院院士、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空间研究所所长郑时龄指出:“有些公共建筑并没有代表公众审美,往往是某些利益集团甚至个人的审美。城市建设和经济发展是目前政府工作考核的重要指标,而城市建设相对经济发展来说往往见效更快,长期以来一直是很多地方政府工作的重点。‘短平快’的建设节奏,加上某些领导‘特殊’的审美需求,难免出现一批‘非正常建筑’——它们开工快、建设快,忽略公共的美丑标准,成为权力在建筑领域的‘图腾’。”
可以说,一幢有特色、有文化内涵的建筑物是一座丰碑,体现着思想观念、审美情趣,其所蕴含的城市文化可以折射出所处环境的文化传统、人文精神。建筑集中表现了城市的价值取向和文化追求,而城市又是人类文明的象征和标志,人类文明正是由一座座富有个性的具体城市构成。一旦城市不再是艺术和秩序的象征物时,城市就会发挥一种完全相反的作用。
郑汴一体化已经运作了好几年,中原经济区建设如火如荼……我想:作为开封的明天,我们的城市建设、我们的城市地标性建筑究竟该如何体现开封的文化价值取向?如何确立开封城市文化和审美意识、尊重历史和文化传统、造就真正具有文化灵魂的建筑?
这,需要有人去思考,需要有人去行动!在城市建筑设计和建造问题上,也应该树立文化的自信。针对同质化所带来的“千城一面”以及本土文化特色缺失的现状,建筑师需要自觉、自强,全社会特别是相关领导部门更需要关注和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