雾霾、堵车、水污染、高房价、垃圾围城……我国已进入大城市病集中爆发期。
城镇化率达到52.6%,“特大城市和大城市要合理控制规模”。政府工作报告中关于城镇化发展的论述,引起两会代表委员的热议。
“大”是病根
城市建设的误区加重了城市病
城市病是世界工业化中的通病,只是中国发展迅速,把这个过程缩短了,比较集中地凸显出来。
——全国政协委员、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王名
大城市病并非中国独有,英国伦敦也曾以“雾都”知名,美国纽约中心地带至今还在堵车,墨西哥城的污染导致了“城市蜃楼”……
全国政协委员、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王名认为,城市病是世界工业化中的通病,只是中国发展迅速,把这个过程缩短了,比较集中地凸显出来。
大城市病归根结底是“大”引起的。全国人大代表、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主任欧阳淞注意到,截至去年末,北京常住人口达2069.3万人,是1986年的两倍多,相当于26年就多出了一个北京城的人口。
2011年,中国的城市化率已经过半,其中相当部分人生活在大城市。数据显示,3月1日,北京轨道交通全路网客运量首次突破900万人次大关,再创历史新高,上海地铁日均客流量在一年前也逼近700万,高峰限流措施频繁。北京市的常住人口中,每3个人中就有1个是外来人口。
全国政协委员、同济大学城市规划系主任唐子来说,“我国城市30多年来的快速发展付出了大量环境和社会代价。”与外国相比,中国城市建设的三大误区加重了城市病:
——几十年的城乡二元结构造成各方面政策都向城市倾斜,城乡之间资源严重失衡,城市承载力受到空前挑战。
——按行政级别配置城乡资源的体制,导致地域最广而级别最低的农村难以获得应有的发展资源。
——“摊大饼”式的粗放扩张忽视科学规划,对长期性、功能性考虑不足,防灾能力脆弱。
非“大”之错
大城市不该瘦身应带动城镇化
世界上同样还有很多大城市、特大城市甚至巨型城市没有“生病”,甚至人口比咱们这些城市还多的城市也没“生病”。
——全国人大代表,清华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学术委员会副主任蔡继明
“我认为,‘大城市病’不是‘大’惹的祸,因此不应轻易谈瘦身,否则容易抹杀一些问题,不利于城镇化健康发展。”在6日下午的天津代表团全体会议上,全国人大代表,清华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学术委员会副主任、政治经济学研究中心主任蔡继明一发言,立即吸引了众多代表的目光。
“世界上同样还有很多大城市、特大城市甚至巨型城市没有‘生病’,甚至人口比咱们这些城市还多的城市也没 ‘生病’。比如美国纽约,比我们不少城市的人口密度都高,日本的东京、大阪等城市人口也很密集,但这些城市出行却很方便,看不到我们常见的‘城市病’。”
蔡继明说:“我们曾经有一个时期,小城镇到处冒,但现在减少到不足2万个了,因为没有大城市依托,活不下去。小城镇应该围绕大城市来发展,如果再加上自己的特色资源,形成了自己的特色产业,就更有前途。城镇化发展不能只是为当地居民提供好一些的居住环境,让他们解决就业、享受到基本的公共服务并转化为市民,这样的城镇化才能叫真正的城镇化。”
“政府工作报告中谈城镇化时,提出要充分发挥特大城市和大城市的辐射带动作用。那么,大中小城市就要协同发展,当然不是机械地同步发展,也不是让大城市不发展等着小城市发展,更不应该是让大城市瘦身。我认为,我们的大城市同样需要发展,不能简单进行规模控制,而是要实现功能的合理区划,实现集约化、协调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