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业动态

当前位置:深圳风景园林网 > 信息公开 > 行业动态

六栋百年历史建筑可能为武汉最老酒厂

标签:  时间:2012-12-20 点击:2195 来源:中国风景园林网
 来源:和讯网 作者: 发表评论(0)

百年历史建筑 最老酒厂 武汉 中国风景园林网

  厂区办公楼的大门已被贴上封条,精致的大门可见当年的辉煌

  工业遗产列表中原标明为“太平洋肥皂厂”,与史料记载不符,或是法商遗留的唯一工业遗产。

  在位于仁寿路148号的武汉市化工厂厂区里,有六栋保存完好的百年建筑。《武汉市推荐工业遗产详细情况一览表》注明这些建筑原是太平洋肥皂厂,但史实资料记载,这六栋老房子是1913年法商在此开办康成酒厂时建造的,这一说法也得到了武汉理工大学建筑学院教授李百浩和专门查阅史实资料的武汉电视台记者侯红志证实。目前,武汉市规划设计院的工作人员,已着手开始进一步调查与核实。

  不管这片百年建筑群曾经归谁所有,但这六栋老房子保存十分完好,红墙红瓦历经百年的风吹雨打,看起来依然坚固。虽然建筑的外墙已被新刷了水泥,但内部并未受到过多破坏。只是因为后来在此生产作业的武汉化工厂已于2011年破产,这些老房子周围布满落叶,在萧瑟的冬日里看起来无比的衰败。

  外墙被粉刷一新内里保存依旧

  从硚口路下车,走到仁寿路和双厂巷的交会处,就是武汉化工厂的所在地。如果不是电闸门上贴的一张小小的白纸上写着“武汉化工厂”,恐怕会与这地方擦肩而过。因为它已于2011年宣布破产,这里早已人去楼空,门口也无任何标志。

  占地面积4.1万平方米的武汉化工厂内被列为工业遗产的建筑有六栋,分别是两栋两层办公楼、三座并排而立的车间和一栋两层楼房,全部为砖木结构。据武汉化工厂退休职工黄师傅回忆,1980年代那两栋楼一栋是厂办楼、一栋是党办楼,三座并排而立的厂房是车间,车间旁的两层楼房是医务室。

  大门两边,就是两栋两层的、形制与现代建筑迥然不同的办公楼。虽然外观墙面已被刷上了水泥,但红砖房顶、墙面上设计精致的门檐都透着浓厚的古典韵味。两栋楼房已经空置,只有左手边那栋楼的一层,住在一户人家。门房说,他们都是负责看守厂区的,物业办公室也设在这里。

  武汉电视台记者侯红志,2011年曾探访过此处。他告诉记者,“办公楼的屋檐装饰及门窗饰物,与现在法租界的很多老建筑十分相似,天花板上的角线雕饰不同于一般建筑。”当侯红志询问这些建筑的历史时,留守人员告诉他,因为工厂不景气将要破产,没人保存这些资料了。

  从右手边的小路一直往里走约一百米,就能看到三座并排而立的厂房。约有三层楼高,房顶铺着红色的琉璃瓦,为南方典型的坡房设计。红色木门上方开有四方窗户,墙面最高处有一圆形小口,装着木质的百叶窗。从门缝里朝里张望,发现里面三座厂房内部都是挑高设计,深色的木质房梁看起来还十分坚固,左右两面墙上装着一排与房梁齐高的窗户,采光效果极佳。厂房内已没有了机器,而堆着数十个化学原料桶。

  在厂房的右侧是一栋两层楼房在百年前是员工宿舍楼,如不是红瓦斜顶、红色圆角窗框和墙体两侧露出的红砖,这座房子很容易就被会当成一座现代建筑。因为有一面临双厂巷街边的缘故,这栋楼房的一楼已被出租。附近居民说,那里是一间“休闲场所”。

  老房子属“康成酒厂”所有

  在《武汉市推荐工业遗产详细情况一览表》里,将这些老建筑标明为属太平洋肥皂厂所有,但史实资料记载,这些老房子原是1913年法国人开办康成酒厂时所建,此说法也得到武汉理工大学建筑学院教授李百浩的证实。

  在2003年出版的《硚口史话》一书中有记载,“宣统二年(1910年),法国商人比格在双厂巷地段(今武汉化工厂厂址)开办康成酒厂,改变中国糟坊手工酿酒的传统办法,用机器酿制果子酒、汾酒等中西名酒和火酒(酒精)出售,于民国十年(1921年)停办。民国三十二年(1943年)日商林彰义购买康成酒厂,开办林大酒精厂。”

  侯红志称,《武汉通史》对康成酒厂也有记录。“当年,在汉外资工厂中,仅有法商开办了两家酒厂,康成酒厂恐怕是法商在汉口留下的唯一工业遗迹。”但因康成酒厂几次易主,目前仍无法找到其详细资料。不过可以肯定的是这两家酒厂成了武汉制酒业的基础,“1933年,康成造酒厂和”协康汾酒厂“被列入《近代中国实业通志》中为全国名酒厂”。

  虽然武汉化工厂内的这六栋老建筑不是太平洋肥皂厂所建,但也与其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因为武汉化工厂就是由康成酒厂、太平洋肥皂厂等几家企业合并而来。

  资料记载,太平洋肥皂厂由本地商人薛坤明在1914年创办,原名叫民信肥皂厂。工厂创办不久就值太平洋战争爆发。薛坤明突发奇想,在汉口所有的电线杆上都贴了一句“请用太平洋肥皂”后,工厂业务发展迅猛。1925年,薛坤明买进德高雄黄厂厂房(位于宗关水厂下首),之后年产肥皂高达10万箱之多,成为汉口小有名气的企业之一。后来他在厂门前投资修筑了“太平洋路”,名称一直沿用至今。

  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后,湖北省建设厅接收日人开办的林大酒精厂(即原康成酒厂)、第一工业株式会社汉口工场(即原太平洋肥皂厂)以及大二、出光酒精厂,金龙、三民肥皂厂,组成湖北省汉口酒精厂,1946年更名为汉口化工厂。1949年武汉解放后,被改名为武汉化工厂,并将位于太平洋路的肥皂分厂迁至仁寿路总厂。

  太平洋肥皂厂最为着名的产品是1930年代生产的青龙牌肥皂。1958年青龙牌肥皂开始出口到东南亚地区,1966年停产。很多老一辈的人对它还有印象,热爱收集海报贴画的市民周启壮,就曾收藏有一张青龙牌肥皂的广告海报。他说,此肥皂是武汉女人们最喜欢的肥皂,2角多一块,平时不舍得用,一般指拿来洗白衣服,“一块青龙牌肥皂能用上大半年”。

  “建市民休闲场所”

  因这几栋建筑相邻,且总面积巨大,整体有着极大的商业价值。整个厂区的外围已被围墙圈起,周围居民说这里是有拆迁的计划。“本来整个厂都要拆的,现在有几栋老房子是文物,可能暂时不能拆了。”化工厂老职工说。

  对于这些老房子的未来,武汉市国土资源和规划局表示,暂时没有明确规划。李百浩教授则建议,“这几栋老房子,可与周围区域的市民生活相结合,建成供市民休闲、娱乐的空间。”

  征集太平洋肥皂厂旧址线索

  对于太平洋肥皂厂的厂房,多位专家表示并不知情,而宗关水厂现在只余一条太平洋路。本报因此向广大市民征集太平洋肥皂厂线索,或者保存有 “太平洋肥皂”的历史记忆,可以拨打电话027-87660259与联系。

关于我们 -网站会员 -广告服务 -服务声明 -办事指南 -在线咨询 -网站管理
-欢迎您,您是第1017328位访问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