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业动态

当前位置:深圳风景园林网 > 信息公开 > 行业动态

海绵城市:见山望水记乡愁

标签:深圳风景园林网 深圳园林协会 海绵城市  时间:2015-06-08 点击:2146 来源:深圳市风景园林协会

“夏季到南宁来看‘海’”——这虽是一句玩笑话,却道出城市建设之“痛”。和全国许多城市一样,内涝,是困扰广西壮族自治区南宁市发展的老大难。如果城市能像一块巨大的海绵,雨水下来后迅速被吸收,想用时又能“挤”出来,那该有多好。

  近年来,南宁市进行了国家海绵城市试点工作,从市政道路、城市广场、内湖等方面,探索防止内涝和水资源循环利用的新路子。529日,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在南宁召开全国海绵城市建设培训班,来自全国各地的530名参观者对南宁的海绵城市建设进行了考察。

\

南宁市青秀山兰园一角。

\

南宁市滨湖广场地面渗水演示。

\

南宁市白沙大道渗水系统。

海绵城市正悄然走来

  连日来,烈日炙烤八桂。但在南宁市青秀山上,依然凉爽宜人。位于景区北侧的兰园,兰花、荷花竞相争艳,湖水清澈见底。而以前,这里曾经污水横流,有用水量急剧减少,山泉断流。兰园的“蝶变”,正得益于海绵城市的一个重要议题——水生态环境修复。

  在这里,雨水通过沿山体道路设置的截流系统,经绿地、植草沟、透水等处铺装渗滤后收集起来,接着通过自然的卵石沟槽,依靠重力将雨水导流到雨水塘,并进一步净化、渗透雨水;湖岸边利用多种水生植物对雨水进行入渗过滤,起到雨水净化作用。雨水在借山下渗的过程中,完成了收集、过滤的过程,作为补充水体的水源。另外,山体缓坡的低洼地带,因势利导、就地采用自然土石建设雨水调蓄塘,旱季用于灌溉,雨季自然溢流。

  兰园的生态改善是南宁市海绵城市建设的一个缩影。如今,在南宁市海绵城市建成区范围内,新建的大批人工湿地、水塘、人工湖,大片植树栽花、大幅提升绿地率,地面停车场铺设的多孔砖,人行道上的透水铺装,都在满足城市居民使用功能之余,具备了内涝防治的“海绵”功能……今年4月初,南宁市成为全国16个国家海绵城市建设试点城市之一。

  恢复水在自然和城市中的正常循环

  “建设海绵城市,归根结底,是要恢复水在自然和城市中的正常循环。”南宁市规划局负责人告诉记者,具体来说,“渗、滞、蓄、净、用、排”这“6字箴言”,是落实海绵城市理念的措施。

  “渗”,是利用各种路面、屋面、地面、绿地,从源头收集雨水;“滞”,是降低雨水汇集速度,既留住了雨水,又降低了灾害风险;“蓄”,是降低峰值流量,调节时空分布,为雨水利用创造条件;“净”,是通过一定过滤措施减少雨水污染,改善城市水环境;“用”,是将收集的雨水净化或污水处理之后再利用;“排”,是利用城市竖向与工程设施相结合,排水防涝设施与天然水系河道相结合,地面排水与地下雨水管渠相结合的方式来实现一般排放和超标雨水的排放,避免内涝等灾害。

  “当然,这些仅是建设海绵城市的手段,让城市回归自然才是最终目的。”本次全国海绵城市建设培训班提出:让城市“看得见山,望得见水,记得住乡愁”是海绵城市建设的美好愿景。

  显然,这在过去的城市建设中被忽略了。培训班与会专家指出,传统粗放型的城市开发建设,导致河流、湖泊、绿地等生态环境不同程度受损,地面硬化面积大大增加,破坏了城市原有的自然生态和水文特征。

  以某些城市为例,在城市开发建设后,仅有20%~30%的雨水渗入地下,70%~80%的雨水则在短时间内形成径流,经管渠、泵站等“灰色”设施集中快速排放,往往造成排水系统不堪重负发生内涝,同时大量雨水白白流失得不到利用。

  生态环境受到破坏的城市,普遍存在“逢雨必涝,雨停即旱”的现象,且面临着水生态恶化、水资源紧缺、水环境污染、水安全缺乏保障等一系列问题。

  习近平总书记曾在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上提出,“优先考虑把有限的雨水留下,优先考虑更多利用自然力量排水,建设自然积存、自然渗透、自然净化的海绵城市”,并多次强调在城市规划建设中要体现“山水林田湖”生命共同体的系统理念。

  “这些论断为解决好上述问题指明了方向,城市建设必须转变发展理念和方式,要在保护生态的基础上建设发展,建设海绵城市是重要的发展出路。”住房和城乡建设部部长陈政高说。

  在发展和自然间寻找新平衡点

  作为首批试点城市,南宁如何打造海绵城市?

  “一方面从我们自身需求出发,另一方面以海绵城市建设的先进理念来提升城市建设的品质。尤其是在水城建设规划修编中,全面植入海绵城市的理念和相关的技术概念。”南宁市规划管理局局长郭维宁表示,今后还将把积极的海绵城市建设的理念融入山水城市、生态城市建设的战略中,落实到城市建设、管理的方方面面。

  “海绵城市真正的要义在于,我们的城市工程建设一定要维护原有的水文生态。”郭维宁说,“这种对自然的尊重,归结到具体工程项目开发中,就是低影响开发理念。”

  低影响开发(LID)理念最初源自欧美国家,其模式的根本目的在于让作为现代化标志的城市向自然回归,通过控制城市开发强度,减少对城市原有水生态环境的破坏,利用下凹式绿地、植草沟、人工湿地、可渗透路面、砂石地面和自然地面,以及透水性停车场和广场等设施,增强雨水调蓄功能,同时对其加以利用。

  多数专家学者认为,建造新型的海绵城市对于解决当前普遍存在的一些“环境病”十分有益,而且,海绵城市的构建,能形成绿色的生态基础设施,对于提高城市的自我调节能力也大有裨益。

  广西红树林研究中心主任范航清认为,目前国内绝大多数城市都属于“硬底城市”,即由钢筋水泥筑就,硬化率过高的城市不利于保持土地湿度,涵养水源。“如果能将海绵城市理念融入生态文明建设,那么对于中国城市来说,将是一个质的飞跃。”

  陈政高认为,建设海绵城市,一是思想观念要从破坏生态转向恢复生态;二是行为方式要从原来的末端治理转向源头治理,从原来的单一途径转向多途径,由重视结构性措施转向结构性措施和非结构性措施并重;三是筹集资金方式要由政府单一渠道转向社会多渠道筹资。

 

 

 

来源:中国风景园林网

附件下载:
关于我们 -网站会员 -广告服务 -服务声明 -办事指南 -在线咨询 -网站管理
-欢迎您,您是第1017328位访问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