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中国科学院水生物研究所、农业部长江渔业资源管理委员会和瑞士白鳍豚保护基金会组织了一次“长江淡水豚类考察”,对宜昌到上海长江中下游段进行了为期38天的反复搜寻,没有发现白鳍豚。科学家得出结论:白鳍豚已经“功能性灭绝”,这实际上是白鳍豚灭绝前“死亡通知书”。当然,白鳍豚并不是个例,在长江流域370种鱼类中,近30%处于濒危状态,许多长江特有种面临绝迹的风险。
与之相对应的是这样一组数据,长江中游地区的湖泊面积由1949年的25828平方公里减少到现在的10493平方公里。其中,具有标志意义的洞庭湖面积由20世纪50年代初的4300平方公里减少到现在的不足2700平方公里,鄱阳湖面积由5053平方公里降为3283平方公里,江汉湖群面积已从8330平方公里下降到2270平方公里。
一个个物种的消亡、一块块湿地的消失,长江湿地保护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困局。随着长江经济带建设上升为国家战略,长江湿地保护迎来了新的历史机遇,也面对着越来越大的挑战与风险。如何更好地发挥湿地在长江经济带建设中的基础性作用,如何在长江经济带建设中更好地保护和恢复湿地,实现可持续的永续发展。在5月19日召开的全国政协双周协商座谈会上,全国政协委员、相关专家学者畅所欲言、建言献策,开出了一剂剂药方。
面积萎缩?
科学编制规划划定生态红线
长江经济带湿地保护率仅为34.77%,远低于全国平均水平。长江湖泊湿地较新中国成立初期萎缩了120万公顷。2000-2010年,长江流域沼泽湿地丧失742.1平方公里,湖泊丧失220.7平方公里。
全国政协常委、人口资源环境委员会主任贾治邦说,湿地和森林、海洋都是地球上最重要的自然生态系统,破坏湿地就是破坏人类自身生存的根基。要编制“十三五”湿地保护规划,对长江经济带的保护作出细规,在主体功能区划修编中,把所有的重要湿地纳入主体功能区的禁止开发区范围。
全国政协委员、湖北省政协主席杨松建议,将拟定的8亿亩湿地红线在编制国家“十三五”湿地保护规划中落地划实,在重点湿地规划建立湿地保护区和湿地公园,恢复湿地面积,改善湿地功能。
全国政协外事委员会副主任、安徽省政协原主席杨多良表示,要像森林、草原、滩涂一样,将湿地作为一种独特的地类类型,纳入自然资源资产产权制度和用途管理制度进行确权登记,将湿地保护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加快编制全国湿地保护总体规划和长江流域湿地保护规划。
北京林业大学自然保护区学院院长雷光春认为,《土地管理法》中没有湿地这种土地类型,湿地被归为未利用地,成了占补平衡土地政策的牺牲品,少数人通过围垦湿地牺牲公众生态福利获取暴利。“长江湿地生态系统是长江经济带战略的核心资本,希望国家采取措施,划定生态红线,切断湿地围垦的一切经济利益链条,将长江经济带建设成为生态文明示范区,切实保护好生态家底,实现可持续发展。”
来源:中国风景园林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