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信息

当前位置:深圳风景园林网 > > 最新信息

深圳园林城市品质持续提高

标签:  时间:2009-08-25 点击:4323 来源:深圳风景园林协会
 
深圳园林城市品质持续提高
公园成为市民游玩和休闲的好去处。本报记者 黄明钢 摄

  驱车行驶在深圳北部,稍加留意就会发现,这里的群山上阔叶林常绿;转向深圳南部,这里有宜人的沿海红树林湿地景观;放眼市区,伴随左右的是大大小小的公园,和将这些公园联系起来的城市绿化隔离带。市城管局有关负责人昨日表示,深圳的绿地系统已经形成一个网络。就在这样的一张绿地网中,深圳不断优化园林绿化管理体制,打造公园之城,提升园林绿化的文化品位。深圳先后通过“国家环保模范城市”复查,获得“全国绿化模范城市”、 全国“十佳绿色城市”等称号。2006年,被建设部授予全国惟一的“创建‘国家生态园林城市’示范市” 称号。昨日,国家园林城市复查组又对深圳的园林绿化给予肯定。

  出台城市绿地系统规划护绿

  绿地规划,是园林绿化的保证。我市1996年制定出台的《深圳市城市总体规划》(1996-2010),确立了南北贯通、西联东拓、中心强化、两翼伸展的“组团式网状”空间结构,加大了城市园林绿化的保护力度,为城市可持续发展奠定了空间基础。

  2002年,我市第二次修订了城市绿地系统规划,颁布了《深圳市绿地系统规划》(2002-2020),确立了城市园林绿化规划目标和宗旨,通过建立生态化、人文化、系统化和网络化的绿地系统,将我市建设成为一个人居环境优美、生态系统良性循环的生态城市。

  2005年,我市在全国率先划定基本生态控制线,并出台《深圳市基本生态控制线管理规定》,在执行国家“四线”(绿线、蓝线、紫线、黄线)控制规定的基础上,以有关法规和规划为依据,参考国内外生态建设的标准,将近半土地(974平方公里)划入基本“生态控制线”范围,除市政公用和旅游设施外,禁止任何开发行为,并定期通过卫星进行监测和管理,维护了生态系统的完整性和连续性,保障了城市基本生态安全,实现了从“建设规划”到“禁止建设的规划”转变,体现了空间资源管制的统筹性。

  广开思路扩绿

  在不断加强现有园林绿地管理的基础上,深圳全力打造公园之城,扩大绿地规模。深圳精心构建三级公园体系。一方面,从生态空间资源保护,居民长假期出行的游憩康乐活动需要出发,将背景山林、近郊山体建成郊野公园;另一方面,从居民日常游憩康乐活动的需求出发,广泛建设“社区公园”;同时,加大对综合城市公园的建设力度,形成了“郊野(森林)公园-综合性公园-社区公园”三级公园建设体系。在公园分布上,以满足和方便市民生活需求为原则,保证市民居住地2公里范围内有园林小游园或社区公园;5公里范围内有休闲游览的大型综合性公园;10公里范围内有供市民回归自然和登山锻炼的郊野公园,30~50公里范围内,有供市民度假休闲的大型风景区。

  深圳在公园建设上舍得投入。比如莲花山公园,是不少开发商一致看好的风水宝地。公园的东南侧、西北角和西南角,曾规划修建房屋。但规划方案最终被市政府否决,明确将这些地方改为公园建设用地。再比如深圳东部的大鹏半岛,自然风光十分秀丽,成为一些人选择扩张开发的重要目标。我市采取一系列措施将它严格保护起来,建设成国家地质公园,成为深圳的一颗绿色明珠。另一方面,从市政府到各区政府,对公园建设都舍得花钱,近三年,我市城市园林绿化建设经费逐年增长,分别为:2006年3.36亿元,2007年4.76亿元,2008年7.19亿元,三年累计15.31亿元。各项指标均进一步优化,全市公共绿地面积从2004年的9566.8公顷增加到2007年的13870.9公顷,人均公共绿地面积16.1平方米,绿地率为39.1%,绿化覆盖率达45%。

  从2005年至2007年,深圳连续3年在全市开展“公园建设年”活动,将社区公园建设作为民生实事工程来抓,使社区公园以每年超过100个的建设数量递增。目前,全市现有公园575个(其中与2004年相比,新增郊野公园2个,森林公园6个,市政公园10个,社区公园345个),总面积达15873.4公顷,“公园之城”初具规模。

  深圳颁布实施了《深圳市全民义务植树管理办法》,大力开展植树造林,积极开展全民义务植树。同时,通过拆迁增绿、见缝插绿、垂直挂绿、空中造绿等途径,拓展绿化空间,构建城市“凌空风景线”。目前,我市的立交桥、部分护坡和人行天桥垂直绿化达到100%,绿化覆盖面积达16万平方米;全市每年参加义务植树活动或交纳绿化费占适龄公民人数的80%以上,树木成活率90%以上。

  融入文化内涵提升园林品位

  在数量增长的同时,我市不断加大原有公园绿地的改造力度,进一步完善公园的基础设施,增加特色园林景点和便民设施,提高文化内涵,提升艺术品位。

  一是营造“一园一特色”景观。如荔枝公园,注重文化细节,把园内所有的桥梁、亭阁、楼台等景点向国内外专家征名,营造浓厚的文化氛围;洪湖公园则兴建咏荷碑廊等雕塑,浓缩历史文化,构建人文景观;莲花山公园,则突出改革开放成就的主题,成为人们缅怀邓小平同志的重要场所;仙湖植物园,则以研究培养名贵珍稀植物为主,使之成为远近闻名的“植物大观园”。

  二是强化规范化管理。从2002年开始,在全市开展“星级公园”创建评比活动。目前,儿童公园、荔枝公园、人民公园、彩田公园、园博园、仙湖植物园等6个公园已成为五星级公园。

  三是实施精品工程。2004年,利用与建设部联合举办第五届中国国际园林花卉博览会的时机,深圳用一年时间,将原先一个建筑垃圾成堆、工棚和三无人员聚集的地方,建成了荟萃中外园林精品的深圳国际园林花卉博览园,受到专家和市民的高度评价。2005年9月,大鹏半岛国家地质公园获得国土资源部正式批准。2008年9月,园博园、仙湖植物园、莲花山公园,被国家住房与城乡建设部授予“国家重点公园”称号。梧桐山风景区获广东省政府和包括国家林业局在内的8个国家部委的同意,已申报“国家重点

  风景名胜区”。

  四是每年定期举办公园花事活动,集中展览特色主题花卉。比如,莲花山公园举办市花 杜鹃展览;园博园举办室内精品杜鹃花展览和茶花展览;东湖公园举办菊花展览;人民公园举办月季花展览;洪湖公园举办荷花展览等。同时,将开展花事活动和书画展、科普展等公益性文化活动相结合,使市民既得到美的享受,又增长知识。

  发展节约园林提高生态效益

  节约型园林绿化不是减少园林绿化投入,也不是简单地降低绿化档次和水平,而是按照生态优先的原则,从资源集约利用、技术进步、规划设计和改善管理入手,最大限度地发挥城市绿地的综合生态效益,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为此,我市大力发展节约型园林。

  我市调整现有绿地的植物群落结构,将立交桥转盘、快慢车道分隔带等非游憩绿地,模拟自然生态群落增加绿量建设,营造一个多层次、复合型的植被生态系统,大幅减少了浇灌、施肥、修剪、病虫害防治等作业,取得了明显成效。近年来完成了新洲南路等9个路段绿化和东门中休闲广场环境改造等19项绿化改造工程,年绿化养护经费由原来每平方米6.5元下降到每平方米6.15元。

  我市采用并推广地面透气透水性铺装,减少广场、停车场的硬质铺装面积,目前建成区道路广场透水面积的比重达到51.55%;在城市绿地中推广使用节能照明设施,采用微喷、滴灌等节水设施。我市建成了国内第一座树枝粉碎场,年处理能力达15万立方米,不仅减少占用垃圾填埋的库容,还变废为宝,利用园林植物的废弃物进行堆肥。我市在国际园林花卉博览园建成了中国第一个兆瓦级太阳能光伏并网电站,在梧桐山风景区、海山公园等绿地广泛推广应用太阳能路灯。

  大力发展循环经济“优化环境”

  我市坚持走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的新型工业化道路,拒绝高能耗、重污染项目的引进和投资,已经建立了较为良好的经济结构,高新技术产业、金融业、物流业和文化产业四大支柱产业占GDP的比重达到50.75%。

  2006年7月1日,我市在全国率先颁布《深圳经济特区循环经济促进条例》,为循环经济立法。发布了具体实施方案,建立了“绿色GDP”统计核算制度,首创了《“效益深圳”评价指标体系》,逐步建立了发展循环经济的体制与机制,成为广东省第一批循环经济试点城市和全国第二批循环经济试点城市。

  2007年,我市每平方公里土地产出GDP达3.46亿元,比上年提高0.48亿元;工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189.8%,比上年提高3个百分点;单位GDP能耗0.560吨标准煤/万元,比上年下降2.76%;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0.55吨标准煤/万元,比上年下降3.76%;单位GDP水耗26.5立方米/万元,比上年下降3.3%,相当于世界平均水平的一半。

  我市不断完善基础设施,实施“环境优化工程”,持续改善环境质量。一是铁腕治污,保障水源安全。投入28.7亿元对深圳河湾实施综合治理。污水集中处理率由2004年的46.03%提高到现在的71.5%。严防饮用水源保护区入库支流污染,保障了全市饮用水源的安全。二是治理废气,保持空气清新。2007年,环境空气质量达到国家一级(优)和二级标准(良)的天数共计361天。此外,我市积极创建噪声达标区,区域环境噪声达标总面积399.46平方公里。三是科技攻关,实现点废成金。我市建成了国内第一座垃圾焚烧处理发电厂和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的垃圾卫生填埋场,致力于垃圾的资源化利用;全市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94%(特区内100%);全市医疗废物全部得到安全处置;危险废物处理处置率达到100%。截至2008年底,全市自来水普及率达100%,城市管网水水质综合合格率达100%;供电设施状态良好,供电可靠率99.95%;基本实现城市居民和商业建筑燃气化,设施完好率100%。

  我市还大力开展市容环境综合整治,进一步改善了我市的城市人居环境。从2006年开始,我市开展了为期三年的城中村和社区环境综合整治行动,大大提升了我市整体环境质量和市容市貌水平,实现了“四好”(清洁卫生好、村容村貌好、绿化美化好、社会秩序好)目标。目前,全市55个街道办已有53个达标,占全市总量的96.36%。2008年,我市发布了《深圳生态文明建设行动纲领(2008-2010)》及9个配套文件和80个生态文明建设工程项目,促进生态环境质量的持续改善。

关于我们 -网站会员 -广告服务 -服务声明 -办事指南 -在线咨询 -网站管理
-欢迎您,您是第1017328位访问者!